如何避免养育过程中的四大陷阱?让孩子变得更优秀|时间的格局
本文字数5777,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。
阅读使人充实,分享使人愉悦。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,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。欢迎阅读,你离知识又近一步。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获取高清思维导图。
今天分享的书籍是《时间的格局》
本书作者黄静洁(妈咪Jane)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,华东师范大学特聘“实践导师,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者,畅销书《父母的格局》《学习的格局》作者,著名作曲家、指挥家谭盾夫人。
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“中国母婴健康成长万里行”活动特邀专家和公益讲师,成功帮助众多父母解决养育困惑。通过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20年,不断学习汲取中西教育精髓,形成融合中西的家庭教育新观念,并在实践中建立起独到的“格局养育”亲子关系培育法,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父母新格局。
时间在家长眼里就是一把双刃剑,既可以成就孩子,又可以毁了孩子。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听父母的话,动作磨蹭、凡事拖延的种种表现,都会引发父母焦虑。父母认为拖延时间就会让孩子落后于人,但其实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父母忽视了养育的时间格局!
本书结合脑科学的研究发现,引领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避免陷入四大养育陷阱;分阶段培养孩子的四大人格特质;结合多年为中国的家庭解疑答惑的实例,精辟解析孩子棘手的情绪、社交和沉迷电子产品的问题;并根据潜心多年的研究课题 -“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掌控时间”,用可视化的引导模式带领孩子分阶段提升时间管理能力。
“格局养育”就是看懂孩子、理解孩子,给予孩子榜样、视野、信念和内在的力量,让他们变得更优秀、更强大,并有能力去参与和改变未来的世界。而父母对养育的时间格局和视野,将影响孩子的一生!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作者认为我们有“四大陷阱”。分别是“不听话”陷阱、“没兴趣”陷阱、“逼学习”陷阱和“焦虑未来”陷阱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家长会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掉入一种执念中,认为孩子不听话,怎么说都不行,非要逼着孩子听自己的话。
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就是作者说的陷阱,但其实绝大多数原因是我们让孩子这些不听话、不爱学习的现象愈演愈烈。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。
1、 “不听话”陷阱
不听话陷阱说的是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,但是他就是听不进去。
比如,家长会跟孩子说:“你不要总是看电视,对你的眼睛不好。”或者“你不要总是吃这些零食,对身体不好。”但是这个时候孩子会说:“妈妈,对身体不好,那是以后的事情,现在我又没什么问题。”
孩子会用一另一种解释来回答你的大道理。所以这里的问题的实质就是,我们和孩子在时间生命轴上错位了,我们在生命的中期,他们在生命的原点,我们处于完全不同的维度上。可是我们要讲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的道理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听不懂。
那么怎么让孩子能够听懂我们要讲的道理呢?我们先要理解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发育的。
三岁前孩子的右脑已经发育了,而右脑被称为情绪脑,它是一种感受。所以孩子一出生,他就能感受妈妈爱他,不高兴会哭,开心了会笑,但是他不能流利地表达。
三岁之后,他的左脑才刚刚开始发育。那左脑被称为是逻辑脑,他要开始学习语言,表达。三岁我们的左脑发育了,但是我们需要十多年的时间,才能把左脑慢慢地发育成熟,这个时间可能要到二十岁之后。
所以你会发现,孩子即使进入了青春期,即使进入了社会,二十岁之后他们也会冲动,他们还是会不理智,那是因为他的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,负责抑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好,因此我们一定要慢慢地等待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长。所以我们需要慢养,慢养才能够让我们避免掉入矛盾型养育的陷阱。
那么怎么能够利用他的左脑右脑的连接,来帮助他们理解道理背后的科学。
第一,把左脑引向右脑。左脑就是逻辑,就是道理,我们要把左脑里的道理,化为具体的场景,让他的右脑去感受它。
比如,孩子喜欢吃糖,刷牙不到位,蛀了很多牙。如果你有两个孩子,你可以通过这个现象来教育另一个孩子。比如,“下次去看牙医的时候把老二带上,他会看到哥哥修牙的过程,理解这个过程很“受罪”,那么他就会知道以后要注意刷牙,少吃糖,要保证自己不长蛀牙。”
这就是把左脑的逻辑的道理,化成场景连接孩子的右脑,让他有一份痛苦的感受,那么他就会“好好刷牙”。
2、 “没兴趣”陷阱
孩子还小的时候,他们总是会对一件事情产生三分钟热度,而大部分家长认为,三分钟热度就不是兴趣。但事实并不是这样,只要我们帮助孩子理解兴趣,他们才能坚持下去。
作者在书中提到,其实孩子的三分钟热度特别重要。年龄越小的孩子,他的兴趣越会善变,我们就越要陪伴他,让他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兴趣。年龄越大,他越会告诉你:“妈妈你别告诉我,我知道我喜欢什么。”
初中前和初中后它是一个分水岭,初中前我们一定要广而不聚,让孩子慢慢地经过筛选,找到自己想要做的那份兴趣。可是初中之后,他的认知能力成长了,他的选择能力成长了,他的课业越来越忙,他需要像漏斗一样筛选、精选。所以初中前我们要宽进宽出,允许他离开一下,允许他停顿一下。但是初中之后,精选完,我们慢慢地就要聚焦那一份兴趣了。
我们如何把兴趣保留下来呢?运用四阶段进阶法,就是从兴趣到梦想,这当中我们要螺旋式地上升。
第一阶段就是播种期。让他多尝试。
第二阶段就是兴趣的成熟期。这个阶段是精选期,选好以后要知道应该怎么做,要有分工,我要知道哪些是我的特长,这样他就会成熟起来。
第三阶段就是兴趣的蜕变期。就是要把一个普通的能力上升成为特长,要投入时间,要去请老师,做得更好。
最后,我们还需要把这份兴趣特长加上一个长远的目标。多和孩子聊一聊,这个做好了,以后会做什么,哪怕以后他不一定做这个,但是现在对他的意义是什么。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孩子就会有自我的成就感,孩子就会有更大的一份梦想。
3、 “逼学习”陷阱
就是逼着孩子去学习,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地去学习。可是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,孩子的学习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认知的问题。孩子的学习做好,除了兴趣,还有三方面的能力:
第一是认知,就是大脑发育,有的孩子发育早,有的孩子发育晚。
第二是情绪,也就是他的情商,情绪不好的时候,学东西就慢。
第三意志力,也就是韧性,我能不能坚持下去。
所以,如果孩子学习不好,不一定只是不聪明,还有他的情绪自控力,还有他的逆商能力。那么,我们能做什么呢?
在孩子小的时候,他是靠方法来记忆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孩子学习走路、说话、吃饭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。如果孩子小的时候,你说:“你太麻烦了,干什么都帮助孩子,那么他自己就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去做了,无法做到自己打理自己了。
进入小学一直到初中,这部分它叫知识记忆,就是靠背和记输入大量的信息。而且还需要经验记忆,经验记忆就是你要去体验,你要去实践,反思,然后慢慢沉淀成你的经验。
那么情绪是如何影响学习的呢?当孩子遇到困难,自己无法突破的时候,我们要替他按下暂停键。给孩子时间缓解一下情绪,今天搞不懂没关系,我们可以慢慢来。
4、“焦虑未来”陷阱
这是对未来的焦虑,其实我们大可不必。我们的大脑有一个部分叫做前额叶皮层,它主管了孩子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,包括判断力、自控力,道德的评判力,些都是后天慢慢养成的。
当父母焦虑孩子的未来时,其实他自己是有自己的想法的,他会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。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作者说,我们要整合上下脑,我们要想办法把孩子从下层脑慢慢地往上层脑推进、引导。
“动脑”就是我们要从下层脑往上层脑攀升,我们不去评判孩子,我们不去对孩子发脾气。我们一定要明白,和孩子斗争不是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方法。
我们要把斗争的时刻,变成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刻,用我们的智慧,不发脾气,不打骂,不恐吓,不扩大事态,用这样的智慧来和孩子好好地沟通,让我们的大脑和孩子的大脑做感性的连接。
在孩子成长的十八年当中,他会经历四个阶段,而这四个阶段,我们需要四把不同的钥匙。当孩子在乐观地看待这件事的时候,他会觉得是自己表现满意,也就是我对自己的表现满意。如果只是家长在表扬孩子,说“你做得真好”,其实它是一个假装的满意,它是一种感受的满意,它不是真正的我做到的满意。
作者提到的这4把钥匙就是开启孩子对自己表现满意的四个关键点。
1、0~3岁的自主感
零到三岁,也就是人生最初始的抚育期。家长总认为,小婴儿那么软弱,没有力量,所以我们要照顾他的一切。但是我们忽视孩子有生命的潜能。
那是什么样的潜能呢?我来给你讲一个科学实验。
英国权威的儿童大脑研究所发现,一个小婴儿出生一周之后,他就能够自主地选择对什么样的事物进行大脑反应。当研究人员给他看一个玩具的时候,我们发现他的脑电波波动幅度较小,也就是说大脑没有反应。可是,当一个人脸出现在孩子面前时,即使这个人脸不是他妈妈,这个孩子的大脑电波就开始波动了,也就是说孩子的大脑自主地选择对人产生反应。
这意味着孩子知道玩具对我没用,人能够帮助我生存,帮助我维持我的生命,这就是人的潜能。我有自主感,即使我不能说话,即使不能抬起我的手,但是我的大脑已经在自主地选择我对什么样的事物产生反应。所以家长不能忽略孩子自主意识,要尊重了他的自主感,孩子才能从自主感里产生出主动行为。
一到两岁,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吃饭,然后一定要让他独立睡觉,让他自主地上厕所。如果你不让孩子自己吃饭,那么他就认为,吃饭是别人喂我的,那其他的事慢慢地他也就不会自己做了。
两到三岁,我们要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。什么意思?就是我要自己学习脱衣服,我要学习自己去拿我的碗筷,我要学习自己洗澡,这些事情都会让我自己觉得,我能照顾自己。
最后,就是让孩子多和外界、别人去接触,让孩子知道,我是可以和别人沟通的,为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做准备。
2、3~6岁的自尊感
三到六岁是形成孩子自尊感,也就是我对我自己的那份感受、自信最重要的时间。因为从三岁开始,孩子开始意识到“我”,他开始生长出一份意识,叫自私。这是我的玩具,你不要动。与自私同步形成的还有一个能力,叫共情能力。
为什么自私和共情同时出现了?这就是造物主给予我们人类的潜能,让你知道这是我的,但同时也要让你知道,他的东西我也不能随便碰。
所以家长在引导三到六岁性格培养的过程中,把共情引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,实时潜移默化地引导他,爷爷需要什么、小伙伴需要什么、妈妈需要什么,那慢慢地他就看到了别人的情绪、别人的感受,明白了别人的需要。
怎么培养、提升自尊感?
第一,我们要在生活中允许孩子犯错,去做一些他还不会的事情。比如,孩子想要扫地,那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做。让孩子拥有主动性。
第二,就是我们鼓励孩子和陌生的小伙伴互动。带领孩子往共情的方向去引导。
第三,三到六岁一定要去培养孩子的一个小兴趣。三到六岁一定要让孩子参与,一定要孩子做事,哪怕去犯错,这些都是给孩子一个自尊感的机会。
3、6~12岁的成就感
孩子学习是靠自我的成就感。成就感高的孩子内驱力也强。所以六到十二岁这段时间,成就感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最内在的驱动力。那要怎么做呢?
第一,我们要关注学习的动机。学习要靠兴趣,这样他才能专注。他会给自己建立一些小目标,当达成以后就会有成就感。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目标,成绩的目标、表现的目标降低一点,降到孩子觉得达到了我有成就感,他就拥有了自我推动的力量。
第二,就是我们要开启孩子的反向思考。比如,想要让这个孩子考及格,你可以说,六十分是你的目标,你上一次考了五十二分,那接下来,我们能不能把那个丢掉的八分少丢一点?我们丢四分可以吗?孩子一听,只有四分,他说:“妈妈我努力一下可以。”结果没想到,他一努力,变成六十二分了,他努力了十分。这就是反向思考。
第三,就是要打造孩子的优势心态。就是说这件事我做不好,可是另外一件事我可以做好。比如,孩子运动能力不好,那么他的社会能力很强,人际关系很好,那么他也会有成就感。
4、12~18岁的价值感
十二岁到十八岁是青春独立期,青春期分为三个阶段。
第一,青春早期。这一阶段的孩子特别英雄主义,觉得自己能力无限大,做什么都可以。进入十四到十六岁,他们开始变理智了,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跟你争权力了。他会说:“不单我懂,我还知道你错了。”他会咄咄逼人,会告诉你:“妈妈你真的很不懂。”
十六到十八岁进入青春晚期。也就是说他即将开启下一个人生阶段,就是成人期。他会回到自己世界中,认为父母不懂他,也不再是妈妈懂不懂,而是会追寻我是谁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的价值是什么等等。
在青春期,我们要帮助孩子,找到他自我的价值感。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去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,我们应该遵从孩子的自我的价值选择。
第二,我们要提升对孩子的感受的敏感度。
比如,作者的一位闺蜜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特别闹,每天闹着要离家出走说:“我很厉害了,我完全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,你只要保证我每一天有吃饭的钱,我就能生存。最后,这位智慧的母亲和孩子坐下来,她说:“我们来做一个离家出走的规划。”孩子马上坐下来说:“好,妈妈我跟你做规划。”
然后她就说:“这样,你的姑姑在新西兰,我们做一个计划,你跨洋过海,我给你买一张单程机票,没有回程,你不需要回来。”孩子说:“好。那你告诉我,我怎么活?”妈妈说:“我每天给你五十块新西兰元,保证你不会饿死,其他一切由你自己打理。”她说:“太好了,你还要告诉姑姑,不要每天打电话给我,不要来查岗。”妈妈说:“一定。”孩子说:“那我想一想。”妈妈说:“我给你三天时间。”
三天之后,她说:“妈妈,我决定不走了。”妈妈说:“为什么不走?我机票都给你订好了。”孩子说:“我发现我养活不了自己,没有爸爸妈妈在我身边,其实我是会害怕的,我不能一个人跑到那么远的地方。”
她用一个孩子想要的规划,但是她给她建了一个场域,这个孩子觉得很开心,就走进了这个场域,最后发现我做不到。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感受的敏感度,能够让我们知道,如何为孩子建立一个平起平坐、能够对话的场域。
第三,就是要用优势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问题,也就是孩子的弱点。我们要陪伴孩子做的,不是打击他的积极性,而是要帮助他一起找到他的归属感。
青春期是非常棘手的一段发展阶段,对于父母来说,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一个阶段,但是我们一定记得一件事,保护孩子的尊严,提升孩子的成就感,营造孩子的价值感,让他有尊严地生活,他才有能力、有决心改变自己,回到自己想要做的那件事情上。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获取高清思维导图
往期推荐
4个层面帮你摆脱自我否定,活出闪闪发光的自己|冒名顶替综合征
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,成就阳光、独立、自信的孩子|如何给孩子高质量陪伴